今日社評本報評論員 潘洪其
  “大同小異的情節,似曾相識的句式,換湯不換藥的剖析,皆大歡喜的總結,這些不咸不淡、不痛不癢的內容成為民主生活會的主題,新華社文章稱之為多次彩排後的”完美話劇”,可以說一點也不為過。”
  這段時間,各地各級黨組織相繼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,領導幹部之間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,提煉出了不少提高班子凝聚力、洗滌領導幹部思想靈魂的金言金句。新華社近日發表述評,批評個別民主生活會淪為多次彩排後的“完美話劇”,本該打開天窗說亮話的參會者遮遮掩掩,生怕“傷人害己”,那些頻頻出現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用詞,暴露了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官僚主義、形式主義通病。
  我坦承自己“出差基本上是坐飛機,很少坐火車、汽車,在醫院看病從不排隊”,你反省自己“前不久家人來探望,動用了一次公車進行接站,根本原因是特權思想和虛榮心在作怪”;甲縣縣委書記批評縣長“你對重點工作缺乏一抓到底的韌勁,擔當意識不強”,乙縣政法委書記就依樣畫葫蘆,批評縣委副書記“你工作積極性不夠,服務不主動,服務質量不高,甚至遇事踢皮球”……大同小異的情節,似曾相識的句式,換湯不換藥的剖析,皆大歡喜的總結,這些不咸不淡、不痛不癢的內容成為民主生活會的主題,繼而成為各媒體重點報道的新聞,新華社文章稱之為多次彩排後的”完美話劇”,如此形容可以說一點也不為過。
  民主生活會是《黨章》規定的黨內民主的基本形式,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、保障和實現黨員監督權利的重要制度渠道。近期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,個別民主生活會之所以淪為多次彩排的“完美話劇”,一個主要原因在於,少數地方和部門的民主生活會制度鬆懈廢弛,有的長期不召開民主生活會,致使這項制度形同虛設。現在“突然”要求召開民主生活會,這些地方和部門手足無措,慌亂中勉強安排會議,但對批評和自我批評完全沒有概念,只能臨時抱佛腳,事先對“批評”涉及事項、用語和措辭等進行彩排,以求在會上表演得像模像樣、完美無缺。如果這些地方和部門的民主生活會已成為成熟制度,不但定期召開而且有實際內容,那麼即便要求在同一時間集中召開,這些地方和部門也斷不會如此忙亂,以至於要多次彩排或“抄襲”他人發言。
 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,黨員行使參與權、批評權、監督權等各項權利,是實現黨內民主的重要保證。民主生活會的參會者雖然以黨組織班子成員為主,但同樣也要體現普通黨員作為權利主體的廣泛參與,體現普通黨員對領導班子、領導幹部的監督。然而,在淪為“完美話劇”的個別民主生活會上,我們除了看到領導幹部之間隔靴搔癢式的“批評”,看不到普通黨員的積极參与和對領導班子、領導幹部的監督。或者毋寧說,正是在日常黨內生活中,普通黨員參與和實現黨內民主的渠道不暢通,無從對領導班子、領導幹部進行有效監督,才使得少數領導幹部在民主生活會上,完全沒有尊重和保障普通黨員的參與權、批評權、監督權的意識,而是熱衷於上演“自我表揚與相互撫慰”式的“完美話劇”。
  黨內民主不僅僅是執政黨內部的民主,擴大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範和帶動作用。民主生活會不但要體現普通黨員的參與和監督,還應當體現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先導性、引領性,體現普通群眾對重大事項的參與和對領導幹部的監督。如果群眾利益在領導幹部心目中有足夠的分量,如果領導幹部對人民的權利、人民民主的價值具有高度的敬畏,那麼他在民主生活會上的發言同時也是面向群眾的發言,他就不會對“群眾”隻字不提視而不見。
  個別民主生活會淪為彩排後的“完美話劇”,凸顯了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相關環節的短板,揭示了擴大黨內民主並帶動人民民主的必要性和緊迫性。民主生活會只有開成求真務實、貨真價實的“民主會”,才能真正剋服官僚主義、形式主義痼疾,推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不斷邁上新臺階。  (原標題:個別民主生活會為何淪為“完美話劇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y09aypy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